一元钱,让好剧走进群众生活

新闻要闻 2025-09-15 03:27:53 645

调查问题加载中,一元钱请稍候。让好
若长时间无响应,剧走进群文质彬彬网请刷新本页面

  【讲 述】

  讲述人:陕西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 代九奎

 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指引和地方党委、众生政府的一元钱全力支持下,我和我的让好团队坚持做了一件事——打造“一元剧场”。18年来,剧走进群这个小小的众生舞台,足迹遍布全国9个省份,一元钱演了1000多场。让好

  十几年前,剧走进群剧团的众生文质彬彬网日子真不好过。观众越来越少,一元钱一年也就演个二十来场,让好演员心气儿也不足。剧走进群老戏迷想听戏,要么票价贵舍不得,要么根本没演出。我就琢磨: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,咋能离老百姓越来越远呢?跟市里宣传部和相关部门反复商量,我们下了个决心:票价,就定一块钱。每个周末,剧场大门敞开。

  说实话,当时心里也打鼓:一块钱?剧团能撑下去吗?但第一场周末“一元剧场”一开锣,看到门口乌泱泱排队的人群,特别是那些扛着锄头刚下地的乡亲、街边小贩、退休老人看演出时眼里的热切,我就知道,路走对了。

  我们特别欢迎街坊邻居、田间地头的“戏把式”。白天卖菜的张大姐,晚上描眉画眼,锣鼓一响,就是《铡美案》里铁骨铮铮的秦香莲;平时沉默寡言的社区电工老李,追光灯下,把《周仁回府》里角色的忠肝义胆演得气贯长虹。老百姓登台,这戏就有了不一样的烟火气,看得人心里滚烫。

  听到观众席里喊“咱自己人上台,看着更亲”,我就特别欣慰。那份“我也能行”的自信,在乡亲们心底扎了根。

  “一元剧场”的灯火,照亮的更是传承的路。经典老戏是根,得牢牢守住。常看见爷爷抱着小孙子,指着台上小声讲:“看包公,那是咱历史上有名的硬骨头。”这一块钱,买的何止是两小时的戏?这是一堂活生生的文化课啊!先人的精神密码,就顺着慷慨激越的秦腔,淌进了下一代的血脉。

  当然,光吃老本可不行,我们也在“新”字上下功夫。我们创排了秦腔现代戏《家园》《根据地》(获省“五个一工程”奖),新编历史剧《虞姬别霸王》大胆尝试“同调异腔”,用主题音乐贯穿。这些新戏,未来都会在“一元剧场”跟观众见面。

  18年寒来暑往,“一元剧场”的灯没在渭南灭过。从最初的周末剧场,到现在的“演出季”县区巡演,线上线下同步直播。2024年,我们就演了121场,线上线下近30万人次观看。剧团也从门可罗雀到商演不断,聚拢了更多人才,青年演员们也在这个舞台上飞速成长。没有“一元剧场”,就没有剧团的今天。它已成为渭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。

  我最大的感触是:文化供给,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。它是用心铺就的一条条通往百姓心里的路。当秦腔在街巷间响起,当走进剧场成了习惯,当普通人也能在追光灯下实现对艺术的追求,咱这些年的努力就算没有白费。

  散场时,常看到孩子们在门口,咿咿呀呀学着戏里的身段,心里头就总觉得暖暖的。我们的目标,是让“一元剧场”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景区、进农村、进公园,让秦腔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,让更多人了解它、爱上它,大家一起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  (光明日报记者张哲浩、李洁 通讯员张倍宁采访整理)

  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6月24日 07版)

[ 责编:袁晴 ]
本文地址:http://yongzhou.vastlyrics.com/news/38e72299239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广州天河首创用地“批登同步”,推动广棠片区土地开发加速

全国家电以旧换新突破1亿台

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

新华时评·一线评论丨瞒报违规吃喝“捂盖子”,是严肃的政治问题!

中国海警舰艇编队9月12日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

友情链接